(2015年07月17日)
馬順龍 本報記者 楊丹丹
驚悉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委員長、第一個批準小崗村“大包干”的萬里同志逝世。小崗人的心情像連綿的陰雨,他們紛紛以不同方式緬懷和悼念這位辭世的老人。
“小崗人民永遠感謝您!懷念您!”7月15日當天,小崗村第一書記張行宇從新聞上得知萬里逝世的消息后,第一時間在自己的微信圈上發(fā)布了這一悼念信息。張行宇說,小崗村的“大包干”曾在全國引起爭論,農民悄悄地搞,基層干部暗地支持。萬里是第一個站出來為包產到戶正名的。萬里說:“包產到戶原則上不同于分田單干,雖然形式上與分田單干相似,而生產資料所有制并沒有變,土地所有權仍然是公有的,生產隊有權根據情況加以調整。”……小平同志曾說:“中國的改革始于農村,農村的改革始于安徽,萬里同志是有功的。”
年近八旬的嚴俊昌最近兩天一直在電視里看萬里同志逝世的新聞。嚴俊昌回憶,1980年早春,還沒到農歷新年,萬里到小崗村視察調研,見到嚴俊昌時,首先問了他三句話:“你今年多大?”“你是不是共產黨員?”“過去生產隊長好當還是現在好當?”
嚴俊昌回憶,他當時對第三個問題回答得很痛快:過去隊長不好當,現在好當!萬里問他為什么?嚴俊昌說,過去干活兒“大呼隆”,都是出工不出力、偷懶磨洋工。“萬里又說你現在這個生產隊長呢?”嚴俊昌說,他當時回答說,“我說我現在這個生產隊長好當了,也不要我吹哨子了,也不要我打鈴了,老老少少都自愿上陣。”“那你可有把握呢?”“只要沒有天災人禍,我有把握!”嚴俊昌胸有成竹,告訴萬里,我們不要吃國家“供應”,我可能對國家還有貢獻!“當時他聽說了,非常高興。”調研結束,行至村頭,萬里仍不放心,再次把嚴俊昌喊到車邊:“如果有人查你,你就說我同意的,讓你干5年。”
“正是有了萬里同志的支持,使鳳陽縣領導和小崗村民消除了心中的顧慮,咱們發(fā)起的‘大包干’也由秘密走向公開,成了享譽全國的中國農村改革的‘源頭村’。”“大包干”帶頭人關友江回憶道,萬里當即告訴村民們:“我就想這樣干,就怕沒人敢干。你們這樣干了,我支持你們……”
“萬里當時告訴我們,他出國看到外國人住的小洋樓,開的小汽車,想讓我們也這樣。”“大包干”帶頭人嚴金昌說,如今他的話已經實現了,小崗村民都住上了小洋樓,借著小崗村旅游風生水起,很多家庭開辦了商店、農家樂飯店,每天生意紅紅火火的,每年每個農家樂的收入已經突破10多萬元,大部分家庭也都有了汽車。“國家政策決定國家命運,作為小崗人,不能再走小富即安的路,更不能居功自傲,要繼續(xù)發(fā)揚‘敢想敢干’的精神立于改革潮頭。”對于未來,嚴俊昌充滿信心地說。
在萬里的強力推進下,小崗村的大包干經驗迅速在安徽全境推廣。后來,這個小村莊成了中國農村改革的一個符號。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張行宇說: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期,在‘大包干’和沈浩精神的激勵下,小崗人通過打造文化、旅游、培訓、農業(yè)四個特色品牌,砥礪前行,迸發(fā)出全新能量,不斷演繹著改革創(chuàng)新精神,筑起一條創(chuàng)新跨越之路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