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的這個目的地,讓我想起了那年初春去過的濟州島。排排小巷清新和爽干凈悠長,似乎走到盡頭就可以看到大海。有點不太舍得走進畫面,怕破壞了這份美感。
老規(guī)矩,我們先說重點。
1
這里是浙江省衢州市開化縣華埠鎮(zhèn)的金星村,它就在205國道的路邊上,每一個從這里開車過去的人,都會忍不住側(cè)過臉去多看幾眼。

旅行這幾年,很少遇到哪一個地方是整理圖片的時候每張都不舍得刪的,這個金星村算是一個。

一走進村子,便被它與眾不同的氣質(zhì)所吸引,那種感覺就像是中學時路過隔壁班的驚鴻一瞥:大家都穿校服、運動鞋,一樣的雙肩包、披肩發(fā),可那個女孩就格外地雅致、清新、干凈。
這金星村太干凈了,除了銀杏樹下的點點落葉,街道上竟連一?;覊m都不見。
悄悄潛進一個虛掩的小院,見幾個上了年紀的老媽媽在一起摘菜閑聊,院中也一樣的纖塵不染,窗明幾凈。
與過路的年輕人打聽才得知,這個村子里有專門的“環(huán)保小隊”,隊員是幾位退了休的垂暮老人,以白首之心,負責監(jiān)督村民,維護潔凈。

2
在村中的小巷慢慢走走,邊走邊到處看看,終于弄懂了它顯得格外“清新”的原因。
這金星村的建筑風格極為統(tǒng)一,無論樓有多高、小院有多深,一律的白墻如雪,各戶門前除了簇簇花草之外,極少有各類雜物出現(xiàn)。

無論走在任何一條巷子口、小路邊,隨手一拍都是干凈淡雅的景致,很是舒服。
據(jù)說這村子是“重金打造”,那一年全村大整修,花了不少的錢。


同行的一個四十多歲的大哥是個文化人兒,邊溜達邊感嘆:比我去過的日本奈良的村子還要好看,在這里拍拍照不錯,喝喝茶不錯,發(fā)發(fā)呆也不錯呀。遂,決定不再參與當天后面的行程,找了一間客棧拍照喝茶發(fā)呆去了。

這的確是一個適合發(fā)呆的地方,沿著大路一排的灰瓦素壁,紅翠掩映,不見都市塵囂,添了寧靜悠遠。很難相信這樣一個不見經(jīng)傳的小山村設施會如此完備,民宿客棧、農(nóng)家樂、茶室、展覽館、書畫禪修、音樂酒吧,樣樣不缺。

3
金星村旁邊有條河,村里的人告訴我這是“馬金溪”。雖是“溪”,水面卻很寬敞,岸邊景致也是秩序井然,少見鋼筋水泥之類的元素。據(jù)說夏天的時候經(jīng)常有附近幾個城市的旅友自駕前來劃船游湖,晚上就宿在這一側(cè)的民宿里邊。


如今已是12月,秋末冬初的水面不見船只,平靜無波瀾,只有不間斷的倒影,望不見邊。

據(jù)說這條河在上個世紀曾是很重要的水路,那時的金星村藏在大山里,連一條馬路都沒有,要有擺渡人帶過對面,才可以出得去外面的世界,想來也不過40年的光景,已是滄海桑田。

4
村口有一株身材魁梧的銀杏樹,已是千年之齡,一入秋掛了滿冠的“金葉子”,且開化這個地方的秋天格外長,從10月到12月,足足美夠100天。

金星村的村民都知道這是一棵“福樹”。
在一千年前,一個姓夏的河南人逃難到了金星村,見此處山清水秀,便種了這棵樹做“標記”,樹活人留。后來這樹真的活了,夏氏家族也就留了下來,從此子子孫孫綿延為浙江人。

清朝的乾隆皇帝曾有一首詩叫做《銀杏王》的,描述的就是銀杏的風華無盡和生命力之旺盛:
古柯不計數(shù)人圍,葉茂枝孫綠蔭肥。世外滄桑閱如幻,開山大定記依稀。
這世上沒有一成不變的事情,只有這多人環(huán)抱才圍得過來的粗樹像“活化石”一般,成為一方土地上古今滄桑的見證。

金星村的這棵銀杏,如今以37米、超過10層樓的高度而成為“地標”,村民們稱它為“銀杏娘娘”。

5
雖然金星村的顏值在浙江的農(nóng)村里算是拔尖,旅游業(yè)也初露鋒芒,但村民們的收入依然靠著“本分”和農(nóng)耕。

這里的山上有著上千畝的茶園和大片的竹林,幾百戶村民靠著做茶農(nóng)和養(yǎng)竹子而“發(fā)家”,以每畝純收入一萬元算,金星村人民的日子比城里人要幸福得多。難怪這村子雖然已經(jīng)開發(fā),也認認真真想要做一個景點,卻沒有太多的脂粉銅臭商業(yè)氣。

就好比我們有時也會開玩笑說:等賺夠了錢,就去開個民宿玩玩。
當旅游只是副業(yè),當副業(yè)只是“玩玩”,人心才會如此清雅,日子也便恬淡。

